一、专业名称:软件工程技术
二、专业代码:310203
三、学制:四年
四、授予学位:学士学位
五、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及应用知识,具有软件开发与设计能力、软件测试能力和软件项目组织能力,具备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以及创新创业及团队协作意识,能从事软件设计、开发、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六、培养规格
本专业人才培养在知识、素质、能力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培养要求
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调育人”的办学模式,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校企协同制订专业建设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属性和特色,形成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将人格塑造、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本专业学生除了掌握本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科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外;主要学习软件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软件工程的基本训练。通过“双师型”教师与软件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管理、协调和实施能力。
2.主要职业能力
(1)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软件需求分析、设计、实现、评审、测试、维护以及项目过程管理的方法和技术,掌握软件工程规范和标准;
(2)通过系统化的软件工程实践训练,具有参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的经历,具备从事软件工程实践所需的职业能力;
(3)具备软件设计及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具备软件项目实施及售后服务所需的基本能力,具备软件评审与测试的能力、软件项目文档的撰写能力;熟悉项目管理,具备企业级软件项目开发能力等;
(4)了解软件工程专业的前沿技术和软件行业的发展动态,具备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拥有可持续的职业发展能力;
(5)具备组织管理能力、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个人工作与团队协作的能力;
(6)具有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外语应用能力;
(7)具有软件工程专业相关的职业能力,要求获得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证书、程序员证书、WEB前端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七、主要课程:
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现代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程序与设计(JAVA)、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软件需求分析、软件工程、软件测试、Python智能程序设计、SSM框架技术与WEB项目实训、软件工程项目管理等。
八、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能力为本,重在应用的特色。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训实验、软件项目开发、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环节。
课程实训实验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在校内实训室或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软件项目开发采用真实项目或案例模拟项目进行开发训练;顶岗实习在相关企业进行,时间不少于6个月;毕业设计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软件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在企业完成,选题应结合企业实际项目,可由个人或项目小组协同完成,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
九、实施“1+X”证书制度:
即获得本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取得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