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客运组织及运营管理等基本知识,具备客运组织、行车组织、车站设备运用、客运服务的能力,从事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行车组织、票务组织、客运服务、车站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毕业生应具备下述素质、知识和能力:1、热爱祖国,有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勤奋、俭朴、团结协作的品质,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的基本能力;
3、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具备使用行车设备,按章办事场站行车作业的能力;
5、具备综合运用客运设备设施进行客流组织的能力;
6、掌握自动售检票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结构,具备进行售检票作业并处理常见故障的能力;
7、掌握车站设备各系统的组成、功能和控制方法,具备车站设备监视和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理操作的能力;
8、掌握客运服务的规范和技巧,具备处理乘客服务中心常见问题的能力;
9、掌握对城市轨道交通进行运营管理的能力。
二、学制1、招生对象:具有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或更高学历者;
2、学习年限:三年。
三、毕业要求学生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各门课程成绩合格,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同时完成第二课堂要求,颁发国家承认的全日制专科毕业证书(教育部电子注册)。
四、课程设置1、本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我院“教的都是新的,学的都是用的”办学理念和“三好一专”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基本素质的提高,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强化实用技能的训练。
(1)基本素质能力课程——开设思想政治、职业素质培养、体育健康和就业指导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基本应用能力课程——开设大学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读写和口语表达能力;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和汉字输入技术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同时兼顾考证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专业技术能力课程——开设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相关的专业技术能力。
2、本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1)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
主要内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概述、行车组织基础、列车自动控制系统、车站行车作业组织、车辆基地作业组织、行车调度工作、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救援列车与工程车的开行、行车事故处理及预防。
(2)轨道交通通信与信号:
主要内容:了解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系统的主要系统,包括基础信号设备、联锁系统、列车自动控制系统、通信传输系统、电话系统、无线调度系统、闭路电视、广播系统、时钟系统、商用通信系统和旅客信息系统,每个系统都从系统组成、系统功能及其控制方面进行了介绍。
(3)城市轨道票务管理:
主要内容:是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系统概述、自动售检票系统、票卡媒介、自动售检票系统终端设备与操作、票务管理工作、票务管理程序、票务作业、特殊情况的票务处理和票款清分结算管理。
(4)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
主要内容: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站场设备、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与牵引系统、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与通信设备、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设备的基本组成、作用和主要技术性能以及部分设备的操作运用案例、目前国内外新型城市轨道交通设备的状况。
(5)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
主要内容:城市轨道交通服务礼仪概述、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人员的基本礼仪、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客运服务、城际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及乘客投诉处理等。
(6)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
主要内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概述、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危险源识别与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控制体系、城市轨道交通应急设备及常见事故处理、城市轨道交通事故案例分析等。
3、课程设置及课时分配表(见表1)
课程设置原则
(1)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有关规定,结合学生实际设置相关课程。
(2)根据我院“校企融合、产学互动”的办学模式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相关课程。
(3)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的差异设置必要的选修课程。
(4)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五、就业方向我院通过对地铁公司的人才需求调研以及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三年制大专层次;职业能力定位为城市轨道交通一线岗位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在控制中心、车站、车辆段等部门的行车、客运岗位群、从事客运服务、票务管理、场站设备管理、接发列车、调车等工作。